主体性地位一定程度的回归的括展新闻
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老板,人人都是企业家
⑴“企业家”概念的内涵
企业家一词在16世纪早期出现在法语中,是指用于领导军事远征军(武装探险队、开拓殖民地冒险)的人,后来泛指从事冒险活动的人。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特龙将企业家定义为承担经营风险的人。1815年,萨伊(J.B.Say)在其《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将企业家定义为“将所有的生产资料集中在一起,并对他所利用的全部资本、他所支付的工资、利息和租金,以及属于他自己的利润进行重新分配”的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企业家是组织、管理工商企业并承担风险的人。1942年,熊彼特(J.A.Schumpeter)在其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中说道:“能否成为企业家主要看他能否对客观环境做出创造性或创新的反映,即能否创造出干新事或干旧事的新方法。”
以上是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家所下的定义,但本文认为这些定义都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均是以一定企业组织的存在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企业家均是不能与企业组织相分离的,因而都是有其局限性的。“企业家”这个概念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本文认为,我们关于企业家的定义应该摆脱企业组织的束缚,认为“企业家”概念的真正内涵是一个以自主创业为途径的人本身的全面发展过程。
⑵知识型员工出现——企业组织激励中的人的主体性地位一定程度的回归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企业组织中的知识型员工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人力资本的承载者,在现代企业经营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知识型员工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说:“知识工作者不能被有效的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内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可见我们已不能把目前出现的知识型员工和工业时代的员工等同视之了。知识型员工自主性强,独立性强,蔑视权威,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其在激励中的主体性地位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另外,知识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不再是稀缺经济要素,知识资本取代了它的位置。这样,长期保持雇佣关系的可能性降低了,即员工的流动意愿性得到了加强。于是,这些知识型员工更容易摆脱企业组织的束缚,去寻找能更好发展自己的方式,譬如去做一个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