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成功离不开人才,识人才便成了一等一的大事
一。 识人眼光如炬,运作快准仰利
胡雪岩作为当时一家钱庄的伙计时,其才智就已有所表现,从小就在钱庄里当学徒,杭州人称为“学生子”,现代人称为“见习生”,从扫地到溺壶开始,由于绝顶聪明,善于识人,而且能言善道,手面大方,升职为伙计,从站柜台到出外专职收款均足以说明其作为一名员工的称职。当他偶然得知有个叫王学龄的穷困学子是候补盐史时,便很想结交,但自己无钱帮他,于是用语言对王学龄进行鼓励,王学龄从低迷中醒起并决定赴京补缺,但至少需要500两银子,胡雪岩才20岁左右,满口答应在王学龄赴京前筹办好,王学龄将信将疑,就在王学龄赴京上船的一夕送来了500两银子。事后的结果,王学龄与胡雪岩成了好朋友,王学龄因幼时的伴读何桂请推荐坐上了浙江海运局的坐办交椅,直至湖州知府的轿子,胡雪岩的生意也是越做越大。
胡雪岩不仅能交官,其在聘请伙计时也是有很好的面试方法。他在开阜康钱庄时,在大昌钱庄的执事张胖子推荐下,对大源钱庄的一名伙计刘庆生进行了面试,这与时下人力资源界所说的“猎头”差不多,胡雪岩与刘庆生进行了面谈,胡雪岩作为面试官没有以老板自居,反而极其和气,面试的地点在胡雪岩的家里,胡氏与刘庆生天南海北,谈了风土人情后,又畅谈浙江余姚和宁波的小吃,再谈回绍兴,直到谈得自己口舌干燥但好似依然兴趣昂然,这时的刘庆生也不明白,面试怎么成了谈人间风情而不谈技术或技能?但却不露声色小心应对,胡雪岩对刘庆生的忍耐力非常满意。在谈到钱庄生意时,胡雪岩问了些行业内的事情,因为胡雪岩本就出身于钱庄,因此,一问便知刘庆生的业务水平。现在应聘CEO或高层管理人物的应征者平时要多注意收集行业信息,并多加分析,不断学习才是根本,才不致于产生“书到用时方狠少”的感慨!刘庆生的业务面试获得了胡雪岩的认同且非常高兴,因刘庆生的回答连胡雪岩都没想到。虽然至此,胡雪岩决定要录用刘,但暂不肯说明,而是问了刘庆生的家庭状况,当得知刘庆生的家还在乡下时,便继而问如果将家从乡下搬至杭州每月需开支十两银子,一年需要一百二十两银子,这时胡雪岩才说出决定请刘庆生出任自己即将开业的钱庄档手(相当于现在的总经理),工资为二百两银子一年,年底另有花红,。除此之外,胡雪岩面试还没完,取出二百两银子放在了刘庆生面前,先支付了一年的工钱。他说:“钱是人的胆,你有两百两银子在手里,心思可以定了,脑筋也就活了,想个把主意,自然就会高明。”胡雪岩交待刘庆生全权负责店面选址、装修、骋请伙计等管理事务,从阜康钱庄后来的发展足以证明:胡雪岩的识人独到之处。
胡雪岩在聘请另一名得力助手周一鸣时也是如此,手法有同工异曲之妙,先是为周一鸣找了一个在扬州官府任职的工伯,后见周一鸣做事认真且颇有章法,于是很想收为己用,便问周一鸣的职业生涯规划,周一鸣说:“如果到扬州府工作,每年可挣两百两银子,过2-3年接老婆到城一起住。”胡雪岩因与周一鸣相处有一段日子,对周一鸣非常了解,决定给其每月50两银子,每年600两银子,年终视经营的情况酌情给予分红,周一鸣吃了一惊,彻底被胡雪岩收服了,因他还深深知道,跟胡雪岩做事,不但爽脆痛快,而且凡事都是着着占上风,十分够味。
胡雪岩在收服桀骜不训的书生嵇鹤龄时,手法亦是匠心独具,为其娶了老婆瑞云,最后嵇鹤龄主动找胡雪岩拜把子,在胡雪岩的运作下,嵇鹤龄接替王有龄兼任的海运局坐办一职,嵇鹤龄后亦为胡雪岩大所利用。
胡雪岩的另一重要思想是:凡是其的员工被派出去办事,决无家庭后顾之忧。因此,胡氏集团的员工都为加盟胡氏企业兴奋与自豪。胡雪岩与湖州知府王学龄的幕僚郁四和秦老夫子等人的交往更是出神入化,因为胡氏在埸面上手段极其漂亮,因此颇有人缘,在结交苏州丝行大老板庞二时,为庞二排解家务纠纷,特地写信给郁四,郁四立即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都是因胡氏的人际关系网络经营的好。胡雪岩深知:牡丹虽好绿叶扶持,一个人就是三头六臂,总有分身不过来的时候,埸面要做大,光有钱没有,要有人,自己不懂不要紧,只要敬重懂得的人,用的人没本事不妨,只要肯用人的名声传出去,自会有本事好的人投到门下。
胡雪岩用人的方法与识人的方法亦是相辅相承,他有不少门客,表面上是吃闲饭,其实不然,他亦考虑到:三年不做事不要紧,做一件事就值得养他三年。这就是胡雪岩——胡氏集团的CEO.笔者仅是写了一些体会,胡氏识人的例子很多,相信从以上胡氏识人的例子中不难发现其别具之处。
启示:
(1) 事业成功离不开人才,识人才便成了一等一的大事,识人才的过程其实是如同医生一样对人才进行解剖的过程,从人才身上发现自己所不具备的,因此要学会用心理学知识之刀划开人才内心深处的神经;用语言之利器剥去人才身上华丽的外衣;用数字之兵仞分析人才身上的细胞。总之,能正确得出结论才是成功的第一步。识人好比一条河流的源头,识人错了,将会导致污染整条河流。
(2) 识才是获得人才的前提,除了掌握科学的人才评估技术外,营造和谐的人力资源居住环境亦是重中之重;礼贤下士与求才若渴必须相辅相承。